注册
400 071 1689

2014年下半年联考备考:行测常识判断考点汇总之政治经济学

2014-05-30 16:05:50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 咨询电话: 400-071-1689

  •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南里34号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管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需要自己的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有:(1)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2)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不是某些个别结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政治经济学的一切科学真理,不可能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

  二、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者是主导的决定性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力量。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成生产资料,其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经济制度,它们是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三、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二)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阶段的自发产物。它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四种价值形式:(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其中,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之间没有本质区别。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进行。

  四、资本

  (一)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

  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只是表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并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货币则不同,它借助于商品的买卖发生增殖。

  我们用字母W表示商品,字母G表示货币,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资本流通公式是:G—W—G′。前者反映了G作为货币的性质;而后者表现了G作为资本的性质。这两个公式都包含着商品与货币相对立的买卖两个阶段,说明二者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虽然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都借助于商品和货币进行,但是对比之下至少有以下区别:①运动形式不同;②运动主体不同;③运动目的不同;④运动限度不同。

  (二)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的流通公式G—W—G′中包含着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按照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和交换规律,商品在流通中是以等价交换实现其价值,改变的只是价值存在形式,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在流通中作为一般等价物只是表现商品的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但是货币作为资本在流通中的确实现了增殖。

  事实上,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无论是商品流通还是货币流通,无论是商品所有者的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剩余价值。即使商品所有者能够做到贱买贵卖,结果也只能使其他人的价值减少,并不能改变流通中商品的价值总量。换言之,从流通中的商品总量来看,不等价交换的结果只能改变价值分配,不能增加价值总量。在流通领域以外,商品生产者在生产领域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商品的生产者在生产中用量的劳动创造量的价值,劳动量和价值量相等,不能解释剩余价值。

  五、剩余价值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养活劳动者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生产使用价值,从而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2)价值形成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生产新商品转移旧价值、抽象劳动凝结在新商品形成新价值的过程,是新价值创造和旧价值转移的统一。

  (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超过劳动力价值之外的那部分价值的形式过程。

  2.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是依靠剥削雇佣劳动者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经济关系。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具体的生产要素形式。在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这两种具体形式起着不同的作用,从而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执行着不同的职能。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被改造成新产品,这部分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是原有价值的一种再现,不会增多。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因为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购买劳动力的价值,还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对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至关重要的。它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投入生产的全部资本带来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也被称为剥削率。用字母m′表示剩余价值率、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则剩余价值率的公式是:m′= m/v。

  剩余价值量是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反映资本投入的收益。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投入的可变资本数量,即剥削程度和被剥削的人数。用字母M表示剩余价值量,其计算公式是:M=m′v。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 剩余价值生产

  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为条件的。因为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3. 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二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处地位不同,但可同时并用。

  专项练习

  1. 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

  A. 价值规律

  B. 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

  A.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B.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3. 劳动力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最大特殊性在于( )。

  A.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

  B.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C.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能转移其他商品的价值

  D.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4.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键是( )。

  A. 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生产资料

  B. 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

  C.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完全用于消费

  D.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完全用于积累

  5.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

  A.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 资本额逐渐增大

  C. 扩大再生产

  D. 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再去剥削工人创造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6. 在资本运动中不仅能占有剩余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是( )。

  A. 产业资本 B. 货币资本 C. 生产资本 D. 流动资本

  7. 从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来看,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是( )。

  A. 生产资本的职能 B. 商业资本的职能

  C. 商品资本的职能 D. 货币资本的职能

  8. 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

  A.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 劳动和劳动力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D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更即社会形态的变更,只有生产关系发生了变更,社会经济制度才能变更。故选D。

  2. B 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同时为一个人所兼得,二者的矛盾必须通过交换得以解决,货币出现以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故选B。

  3. D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故选D。

  4. B 追逐、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本性,而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结果,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键是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故选B。

  5. D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其来源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故选D。

  6. A 产业资本在其循环的三个阶段上,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着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题中的其他资本形式都只有单独的职能。故选A。

  7. C 从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来看,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故选C。

  8. B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故选B。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