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老师预测:国家方针政策类面试题及解析一

2013-07-11 14:21:48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 咨询电话: 400-071-1689

  •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南里34号楼

     

  一、日前,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网上投诉全面放开。有人说网上投诉应该像网络购物一样方便,谈谈你的看法。

  【京佳解析】

  这一政策的出台就像大禹治水之法,疏导群众的情绪和意见,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可谓顺民意得民心。

  互联网时代,提供了无限可能,信访也不例外。网上信访并不仅仅是传统信访的补充,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若利用得当,网上信访完全可以比传统信访更高效、便捷,未来甚至可能成为主流信访渠道。

  网络形式可以有效降低民众的信访成本。有上访经验者说,到北京跑部委得一个星期,到省城找厅局得三五天,到市县也得一两天,而网上信访只要几分钟。网上信访不仅可以降低上访成本,“数字办公”也有助于政府部门受理信访的效率。现实中令人头疼的截访问题,在网上信访中也会自然消失。

  然而,现实中,有些地方部门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今年5月份媒体报道,2010年8月有网友在海南省政府网站的信访栏目“上访”,今年5月份才收到回复。这种效率连普通信访都不如。

  信访适应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技术上与时俱进,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更要主动探索网络技术可以带来哪些工作方法上的改进甚至颠覆。

  有人说,网上投诉应该像网络购物一样方便,我认为对网络信访的建设还是有的启发的。虽然信访和购物属于不同的领域,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下,民众之所以热衷网购,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在购物过程中,可以查询、跟踪每一步的订单状态,可以对商品进行评价,浏览他人的评价,通过技术手段,一系列的保障让人放心。网上信访也需要“用户体验”,让民众相信网上上访既方便,又可信赖。比如:通过技术手段,让投诉提交者可以对受理者进行监督、评价,并且让人们能公开看到这些评价,公开与监督才能不断网上信访的质量和效率。另外,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等网上接访单位,还可以主动“公示业绩”,比如定期公布接受了多少投诉,多少已有处理结果,还可以不定期公示一些典型案例。

  最后,我认为网上信访,并不是简单的开个网站,另辟一条通道,网络不仅是线下的延伸。只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设计一种全新的、更高效、更通畅的信访工作模式,就能突破信访工作目前的困境,开拓新的局面。当然,除了网上信访等创新,从根本上来讲,更多的信访诉求还需要导向法治渠道去解决。

  二、今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该法规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京佳解析】

  “常回家看看”能入法,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权益的重视,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

  从社会现状来看,这一法规是应时而生。中国城市化、小家庭化、老龄化是客观国情、民情,与之伴生的则是大量独居老人,而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庭养老难以为继,更多老人也需长住养老院。这就使子女是否看望老人这样的问题迅速凸显出来,甚至成为社会必须去捍卫的行为规范底线。

  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一纸法律条文作用的局限性。要推动这一问题的妥善解决,还需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力量来共同努力,这样,常回家看老人才不是“鞭子”,而能成为共识。

  我认为从政府层面而言,既然明确了推动子女常回家看老人的决心,就要快马加鞭,进一步通过配套制度,来消除子女探亲的各项障碍,并为子女照顾老人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首先,应优先保证探亲假期的严格执行。

  其次,积极鼓励和帮扶子女与老人就近居住、共同居住。新加坡的公屋制度中就特别设定了此类居民的优惠购房条件。我国的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制度设计时也不妨加入这样的安排。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常回家看老人作为一种具体行为规范,更需要全社会在情感、思想上达成共识,才不至于需要频繁动用法律武器去强制推行,消耗社会巨大司法成本。而这样的工作,社会做会比政府做效率更高,成效也更持久。

  不少家庭子女不探望父母,起因是家庭矛盾,那就需要在法律诉讼之外,有充足的社工、社会调解机构来解开他们的心结。

  不少低收入者不探望父母,是因为无力承担赡养费用、探亲路费,也需要有社会救助机构出面相助他们圆团圆之梦。

  此外,孝亲文化传播还需要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等的资源注入,相应的鼓励政策也需要出台。

  如果缺乏这样的配套改革,常回家看老人入法,自然会引发社会对法律合理性、有效性、可执行力的巨大争议。

  当然,从法律本身而言,也需要尽快完善,避免概念模糊,造成基层法院无从判罚,或者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其中尤其需要对探望老人的时间间隔、子女特殊情况免责问题作出更明确的规定。既考虑到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也兼顾现实生活中子女的实际难处。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严肃性,也才能让空巢老人真正得到家人的关爱,与家人其乐融融的安享晚年。

  三、据媒体报道,我国将把师德表现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就此谈谈看法。

  【京佳思路】

  1.结合背景树立论点;2.提出建议,保障政策施行效果3.适当总结。

  【京佳解析】

  我很支持这一措施的施行。近年来各地学校教师师德败坏事件频发,整肃校园师德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严格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才能将混入教师队伍中的不良之徒尽快清除出去,还校园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如果对师德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或者出了问题后,学校和地方政府为了所谓形象,对问题教师多有维护,整肃师德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因此,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应提前加以预防。

  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应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购买服务,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社会公益组织来执行对在校生、毕业生的调查。这样,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公允与客观,可以让身居高位的失德者更易现形。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常会对个别教师的师德丑闻采取护短行为,这显然也是需要明确禁止的。整肃师德首先要建立刚性的制度,比如对各种有违师德行为,应通过法规将处罚标准明确下来,一旦法律部门掌握明确证据,就应开具相关司法建议书,而学校、教育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意见处理公开回复机制,限时处理与回复,有效增加师德事件处理的透明度,避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同时,建议制定政策先鼓励名校建立老校友网上公益组织,受理师德问题投诉与调查,并定期发布师德评估报告,这样既能起到保护学生权益的现实作用,又对更好维护名校立校理念,避免名校管理层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起到相应的警示、制衡作用。

  制度的出台是一个好的起点,我期待这一政策能应声落地,教育界也能因此更快树立起师德标杆学校。

  四、日前,国管局、中直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

  【参考答案】

  此项政策的出台大快人心,去年,多个部门下发通知,禁止商家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此次,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再次下发通知,则将管束的对象指向了党政机关,值得。

  那些印着某某党政机关、国企名称的“特供酒”等等产品,伤害了党政机关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显然,那些掌握权力者享受着“特供”的种种好处,怎么还会和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特供”的背后就是特权,禁用“特供”、“专供”标识,也就是向特权说“不”。

  现在,各种“特供”乱象纷呈。媒体曝光的不只是有茅台、五粮液等“特供”酒,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也打起了“特供”牌。从四川监狱系统特供五粮液,到河南检察院特供酒,种类繁多。特供的物品从烟酒到菜蔬,琳琅满目,商家还借此炒作,杜撰出很多冒牌的“特供”产品。这种乱象所呈现出的,是从商家到某些机关,对权力的崇拜,以及拥有权力的优越感。

  要消除特权滋生的土壤,并不容易。对此,有关方面应该有所警觉,禁用“特供”标识之后,还要谨防特权的使用更加低调而隐蔽。同时,禁用“特供”,向特权说“不”,需要与转变作风联系起来。十八之后,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改进工作作风、会风、文风。改进作风不只是厉行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反对“特权”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领导人出行不封路、严格执行公务车辆配备和公务接待标准等,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反对特权。一些党政机关使用“特供”、“专供”标识物品,正是一种不良的作风,而且影响极坏,和公款吃喝一样令公众反感。所以,各地各部门也有必要跟进,从取消“特供”开始,向各种“特权”说“不”。

  另外,“特权”意识的存在,本质上是因为权力失范、职能错位。在一些官员的眼中,权力不是为民众服务,而是为领导服务,为本部门服务。掌握权力者应该谦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不应谋求特殊利益,或以“特供”自利,以“特权”示人。消除“特权”滋生的土壤,就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需要权力的运行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禁用“特供”,反对“特权”,当然还需要依法进行监督、问责,鼓励民众监督、曝光。希望,通过标本兼治,权力运行更加清廉、高效。

  【相关阅读】

  面试热点: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效率

  2013面试热点: 如何看待公务员薪酬体制改革 

文章关键词: 老师 预测 国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