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6年黄委事业单位考试备考:哲学重要考点

2016-01-28 09:55:39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 咨询电话: 400-071-1689

  •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南里34号楼

     

【导读】公务员、事业单位、农信社、招警、招教、选调生、政法干警、公选、遴选等最新招聘信息、备考资料,请查看京佳教育网站http://www.jingjia.org/


  京佳教育公基教研室 郭老师

  2016年黄委事业单位招考笔试将于4月10日进行。笔试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其中,哲学考查在10道题左右。下面根据近三年的考试内容,总结下哲学的考查重点。

  考点一:哲学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某种精神,这种精神在自然界出现以前就存在着,自然界是这个精神的表现,是它活动的产物。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精神、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他们把世界的物质性只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以假想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简单的、不可分的基本单位,原子的某些物理学的属性——如延伸性、不可入性、具有的质量等,是物质唯一不变的根本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其严重的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这种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真题示例:

  119.“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在哲学上属于( )。(2015年真题)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唯物辩证法 C. 客观唯心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解析】题干观点从意志出发评判是非,首先可以确定为唯心主义,而这种观念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在哲学上,判断主观唯心主义的关键词有:我、心、感觉、经验、意志等;判断客观唯心主义的关键词有:神、上帝、理、理念、观念、精神等。因此题干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

  122.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 )。(2015年真题)

  A.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解析】题干描述明显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庸俗唯物主义主要是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或认为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D项正确。

  12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2014年真题)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论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解析】荀子认为,历史朝代更迭不因为尧舜这样的“明君”而继续存在,也不因为桀纣这样的“暴君”而引发灭亡,而是自有其发展规律,也就是所谓的“天道”。这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项正确。“宿命论”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唯意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机械唯物主义”主要产生于近代大工业发展的时期。

  考点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真题示例:

  15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2013年真题)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 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解析】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AC表述正确,BD错误。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其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的。静止是时间、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题示例:

  119.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2014年真题)

  A. 运动的普遍状态 B. 运动的内在原因

  C. 运动的衡量尺度 D. 运动的存在方式

  【解析】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表述错误。矛盾是运动的内在原因,B项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D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题干中“舟行洲不行”“鸽飞阁不飞”体现的就是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此,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故选C。

  考点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实质内容。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在的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因素和否定因素。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page]

  真题示例:

  12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2013年真题)

  A. 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 事物在原有状态下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 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 D. 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解析】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4.事物内部的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2015年真题)

  A.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考点四:认识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其次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也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所以,整个认识的全过程就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真题示例:

  117.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 )。(2014年真题)

  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解析】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题干中,爱迪生之所以说“我每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是整个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一部分,B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认为每一次实验是相对真理的说法错误,相对真理是指在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相对正确的反映,爱迪生的每次实验获得的不是相对真理,有可能是谬误。因此,A项错误。C项中认为每一次实验是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表述错误且不符合题意,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D项认为每一次实验是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本身表述错误。故选B。

  120.“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原理相一致。(2015年真题)

  A.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 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D. 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解析】认识的辩证法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从群众中来”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B项表述正确,D项错误。A、C表述不全面,不当选,故选B。

  考点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发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真题示例:

  12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2014年真题)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大众心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影响经济走势”体现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本身表述错误。B项夸大了社会意识的能动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C项表述不准确,且与题意无关。故选D。

相关阅读:

2016黄河基础知识:黄河治理开发

2015年信阳市息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分析

2016年黄委事业单位备考热点:时事政治参考答案

文章关键词: 黄委事业单位考试

上一篇: 2016黄河基础知识:黄河治理开发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