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咨询电话: 400-071-1689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南里34号楼
【导读】公务员、事业单位、农信社、招警、招教、选调生、政法干警、公选、遴选等最新招聘信息、备考资料,请查看京佳教育网站(http://www.jingjia.org/)
一、言语
言语的概念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言语的特点
(1)目的性。盲目的言语活动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交际的需要。
(2)开放性。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句子种类繁多,而每个句子都是由声音和单词组成的,因此,言语活动就有无限扩展的特点。
(3)规则性。言语活动受规则制约,这是因为人们在说话、写作时,要按照的语法规则才能正常顺利地进行交流。
(4)离散性。说话时运用的词语,实质上是由一系列离散的数种有限的单元所构成的。
(5)社会性和个体性。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多变性。
言语的种类
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1.言语的感知
(1)口头言语的感知。口头言语的感知涉及语言的清晰度与可懂度。清晰度与可懂度是指听者了解讲话者说话的百分率,或指听者听对的百分率。
(2)书面言语的感知。人们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做出正确判断与分辨,这就是书面言语的感知。书面言语的感知包括单词再认和阅读。
2.言语的理解
(1)概念。言语的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2)过程。言语的理解可分为三级水平:
①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言语理解的第一级水平;
②句子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第二级水平;
③言语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二、思维及其品质
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2.思维的特点
(1)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思维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由于人类感觉器官结构和机能的限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事物本身带有蕴含内隐的特点,人们对世界上的许许多多的事物,如果单凭感官或仅仅停留在感知觉上,则是认识不到或无法认识的,这就要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的加工来进行反映。例如: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内脏的病变;却能以听诊、化验、切脉、试体温、量血压、B超、CT检验等手段为中介,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判断学生的内心世界;等等。
(2)概括性
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①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的树木称之为“枣树”,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的共性称为“果树”等。②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例如,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础石“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3.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的关系
思维的概括反映和间接反映的特点是密切联系的。思维的间接性是以人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人之所以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是因为人有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人能够根据屋顶潮湿做出曾下过雨的推断,是因为知道下雨和屋顶潮湿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种认识正是先有思维的概括性所获得的。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露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具有思维广阔性品质的学生,在学习中能进行周密的思考,善于进行分析与综合,既考虑整体,又考虑部分。因此,思维的广阔性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必备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是密切联系的,思维的深刻性以思维的广阔性为前提,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的广阔性的核心。有广阔性才有深刻性,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反之,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既能不受他人暗示,不人云亦云,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又能不武断、不一意孤行、不固执己见、不唯我是从,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发现、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思维的独立性人人都有,只是在表现程度和早晚上存在差异。思维的独立性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独立性的条件和基础。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既善于批判地评价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吸取别人的长处、优点和思想的精华,摒弃别人的短处、缺点和思想的糟粕,又善于严格而精细地思考问题,冷静而客观地评价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密切联系的,是一种品质的两个方面,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品质,是创造活动的重要前提。
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思维灵活性的学生,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和融合,而不把书本当教条;同时还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迁移。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正确,能当机立断。思维的敏捷性与轻率迥然不同,它不仅要求思维速度快,而且要求思维的正确性高。思维敏捷性强的学生能迅速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是建立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基础上的优良思维品质,它是有原则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与那些没有原则、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投机主义有本质区别,与那些不动脑筋的马虎行事也有本质区别。
4.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即:提问明确,推理严密,主次分明,论证充分,有的放矢,有说服力,结论证据确凿。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5.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方式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具有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新性等特征。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利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多通道的,善于用简洁的方法解决问题;表现在创造活动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想象力。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般来说,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逻辑性和严谨性、创造性等。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思维的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内容凭借物、任务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例如,3岁前的幼儿的思维就属于直观动作思维,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活动。聋哑人靠手势与摆弄对象的动作进行交往,也属于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是人与高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但是人的直观动作思维与动物的直观动作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
具体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儿童在发展语言之前就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的,如他们能够通过对各种不同年龄的人的形象特征的概括,区分“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作家、画家等的文艺创作也更多地运用具体形象思维。例如,雕塑家创作雕塑作品时总是会在头脑中先思考所要创作的作品形象是怎样的,然后根据头脑中的这一形象再完成作品。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是人类思维区别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例如,学生证明某一、定理时,要运用数字符号和概念来进行推导和求证。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常将以上三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解决问题。从个体思维发展的经历来看,儿童总是先发展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人到了成年以后,哪种思维形式占优势,并不表明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例如,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这就属于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曲解或错误的结论。
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例如,人们说“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是理论思维的结果。这种思维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教师利用理论思维传授科学理论,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学习理性知识。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根据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和逻辑性,可以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结论的思维。分析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例如,学生在解数学题时,通过多步的推理和论证得出答案的过程。分析思维具有程序性的特点。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隐式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是非逻辑性的、跳跃式的、没有步骤的。直觉思维具有敏捷性、直接性、简缩性、突然性、猜测性的特点。例如,足球运动员在一瞬间把握球场上对方球员的布局漏洞,不失时机地把球踢进球门,就是直觉思维的表现。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聚合思维的过程是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和利用熟悉的规则,产生逻辑的结论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发散思维的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
再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或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较低。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新的大型工具软件的开发、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创造性思维。
以上就是“招教心理学笔试备考:言语与思维”的相关内容,更多招教资讯、在线课程、备考资料关注京佳教育!
上一篇: 招教心理学笔试备考: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下一篇: 2020教师招聘备考:心理的实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