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4年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学之主体性教育

2014-03-17 14:09:01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 咨询电话: 400-071-1689

  •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南里34号楼

     

  【导语】一年一度的陕西招教考试就要开始了,为各位考生轻松应对招教考试科目之一的教育学,李晓老师将为各位考生朋友对综合知识的重点知识进行一一讲解,唯一的

  目的就是希望各位考生能金榜题名!

  法国作家孔巴斯曾言:“未来学校应该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的行为主体,经验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从根本上说,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较之于传统教育来说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一,科学性;第二,民主性;第三、开放性。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和他们在教育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主体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弘扬人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的发展只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客体条件方面,即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二是在客体相对有利的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是主体自身的条件。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时间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不仅能意识到内在于主体自身的需要、价值、能力等各种本质能力,而且也能意识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主体意识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在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推动作用的推动中才能实现。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主体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其次,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抱负水平就愈高,就会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最终决定主体性发展的水平。

  二、发展学生的个体能力

  个体能力的与发展,是个体参与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所必需的。一般地说,个体的能力与其地位、价值直接相关,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个体对自然与社会所取得的自由程度与贡献的大小。对学生而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与其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所谓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不断发展的能力。

  个体主体能力发展水平体现着个体对外部世界、自身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这有赖于学生主动地在对象性活动中去发展与。学生的主体能力愈强,他就愈能利用外部世界去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反之,学生的主体能力水平愈底,他在自身主体性的发展中就愈感到无能,就不可能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的主体。

  三、养成学生的主体人格

  人的主体性发展实质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不仅包括理性因素,也包括非理性因素,即人格。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与主体性的发挥来源于人的整个因素与属性。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理性因素制约着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方式与效果。但对认识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则是人的非理性因素,它能使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具有动力性质。所以,非理性因素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催化剂。为此,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应创设一种民主、自由、宽容的教育氛围,让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四、发展学生的类主体性

  类主体即人的自觉的存在状态,是指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人与他人的自觉融合与统一。教育在培养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由个人主体向类主体,这是主体性教育发展的逻辑必然。

  京佳祝您成功!

文章关键词: 陕西 招教 备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