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政治经济学

2014-05-18 15:27:54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公众号: jingjiav  

  • 咨询电话: 400-071-1689

  •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南里34号楼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或经济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每一种现实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的。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况: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不停地向前发展,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

  (2)当一种适合生产力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刚建立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阶段的时候,原来的生产关系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而引起生产关系又发生变革。这一矛盾运动可以概括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个循环都会使社会发展到高一级的程度。

  二、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成为商品必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社会)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的。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要通过交换满足他人的需要。

  2、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或叫抽象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3、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

  4、商品的二因素之间既有联系也有矛盾。联系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矛盾是: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三、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它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矛盾统一体。统一: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付出了抽象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矛盾: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构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最后转化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这样自发地、缓慢地产生出来的。

  四、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就越多,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多。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

  五、货币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备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六、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运动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七、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因此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只有那些能够自行增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本质的区别:

  1、流通公式不同:商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

  2、货币在流通中的职能不同: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着流通手段等职能;在资本流通中,货币主要作为一种增殖的手段,即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

  3、流通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是为买而卖,其最终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需要;资本流通公式表明,资本家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和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是一切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却不是历来就有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者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料,为了谋生,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一样,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养活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九、资本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这些物不能说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资本,只有当它们成为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本质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个要点: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资本是一种运动。

  十、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为了攫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之相对应,劳动也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必要劳动。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延长了的那部分劳动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正是产生于这部分劳动时间,因此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十一、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刺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

  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次,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第三,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较低的条件下采用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在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条件下采用的。剩余价值规律即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十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因此,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或一次或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增殖,因此叫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价值增殖,因此叫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说明剩余价值不是靠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对劳动力必要劳动的支付。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它的本质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体现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只要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用货币表示的是劳动力的价格。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了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后,抹煞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

  十四、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显然,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减去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积累额,积累额与总收入的比率是积累率。积累率决定积累规模。积累规模扩大,资本物质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客观要求金融资本的积累与实物形式的积累之间保持平衡。

  用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来扩大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的权利,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使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占有别人的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而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偿劳动或产品的权利,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劳动的产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